抓好退耕还林 促进生态节水
针对粮食局农场“林地消失,水资源损耗”问题,水源镇于2024年4月推动实施原粮食局农场退耕还林林地更新改造项目,精选酸枣树作为核心树种,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心实施,实现生态修复与水资源节约的双重目标。
一是因地制宜,科学栽种。充分利用酸枣树强大的环境适应力,抗旱耐贫、节水节肥特质。项目采用露地覆膜穴播的种植方案,点籽种植酸枣树280亩,以1m*6m的合理密度布局,出苗率98%,成活率99%。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遏制“林地消失,水资源损耗”的趋势,而且可在三年内见证酸枣树从幼苗到成熟的蜕变,预计第四年迎来丰收图景,其低成本的管护需求,加之对空气质量改善、微气候调节及环境美化的显著贡献,让酸枣林成为了生态修复和节水增效的新典范。

二是科技赋能,精准灌溉。面对传统灌溉模式下水资源浪费严重、效率低下的问题,尤其是在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关键期,果断采取了膜下滴灌这一节水灌溉技术。这一转变,如同为酸枣树量身定制的“营养快线”,精准地将水分送达根部,大幅减少了蒸发损失,提升了灌溉效率,按照每亩220立方米标准分配水量,种植的280亩酸枣林总需水量6.16万立方米,实际用水量3.08万立方米,净节水3.08万立方米,节水率50%,酸枣林改造项目成效显著。

三是持之以恒,节水增效。酸枣林项目的成功实施,不仅为退耕还林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,更激发了对未来生态与节水事业的无限憧憬。水源镇将以此为契机,持续强化林木管理,科学优选树种,深化精准灌溉技术的应用,力求在本地3千多亩退耕还林地种植更多生态效益与节水效益并重的树种。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,定能同步推进生态与节水的发展步伐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,实现生态效益与节水效益的双赢局面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