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号

金昌缘矿设企、因企设市,地处河西走廊中段,有“河西咽喉、丝路孔道”之称,是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节点。1981年建市,辖一区一县(金川区和永昌县各取一字得名,寓意“聚金汇川、永远昌盛”),全市有12个乡镇、6个街道,139个村、43个社区。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,现有耕地184.04万亩,总人口43.53万,城镇化率78.43%,因盛产镍被誉为“中国镍都”,是全省首家全国文明城市,是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质量魅力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市。

历史文化多元。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,有反映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仰韶文化的鸳鸯池遗址;有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先秦北方游牧民族沙井文化遗存;有揭示西汉古罗马军团千古之谜的骊靬古城遗址;有始建于北周时期、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和文字中有大量记载的千年古寺圣容寺,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、多元文化交汇区。革命战争年代,红西路军与敌人鏖战永昌,建立了河西走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,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。1958年,一大批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金昌,顶风沙、战戈壁,一举改变了我国缺镍少钴的历史。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时,亲切地称之为祖国的“聚宝盆”、难得的“金娃娃”。

资源相对富集。拥有世界第三、亚洲第一的硫化铜镍矿床——金川矿山(①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矿,镍储量1685万吨;②加拿大萨德伯里镍矿,镍储量1250万吨;③金川镍矿,镍储量625万吨),铂、钯、锇、铱、钌、铑等稀贵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。风能、太阳能资源丰富,年平均日照辐射总量达到6200兆焦/平方米,年平均日照2955小时,风电规划区域70米高度实测年平均风速5.8米/秒以上,可开发风光电规模约1500万千瓦,新能源电池原材料及辅材本地供应率达75%,现已建成风光电273.15万千瓦(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60.2%)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、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、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、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、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。

工业体系完备。驻金省属国有企业金川集团是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、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和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铜生产企业,位列“世界500强”第339位,镍、铜、钴、铂族金属、金、银、硒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、100万吨、1万吨、7000公斤、30吨、600吨、200吨,镍产量全球第三,钴产量全球第四,铂族金属产量全国第一,铜产量全国第四,高纯镍、高纯钴品质达到“5个9”,高纯铜品质达到“7个9”。制造业在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》制造业31个大类中占18个,“三酸两碱”齐全(年产量:硫酸250万吨、盐酸18万吨、硝酸15万吨、烧碱40万吨、纯碱20万吨),各类化工产品产能达到900多万吨。

农业特色鲜明。地处北纬38°农业生产黄金带,平均海拔1800米,降雨少、光照强、昼夜温差大,气候干燥冷凉。水资源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冰川雪水,地表水、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%,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地级市第24位,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保持在300天左右。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了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金昌高原夏菜、综合营养指标国内最好的优质牧草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“永昌羊肉”等一批绿色、有机、高品质农产品,永昌县是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,金昌市是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。

基础配套完善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基础设施完备,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。有设备先进、牌照齐全的紫金云大数据中心,有建成投运的西部首家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,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,设有金昌海关,除高铁尚未开通外,以金昌机场、兰新铁路、金武高速、金阿铁路等为骨架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比较完善,建有河西地区重要的现代铁路物流中心,是疆煤东运和蒙煤南运重要的中转场、集散地,“西气东输”“西油东输”“西电东送”等能源通道穿境而过。

2022年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2.52亿元,增长13.5%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.3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.72亿元,增长6.41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292元、19647元,分别增长3.6%、6.2%。2023年一季度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.99亿元,同比增长11.4%,全省排名第一;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.7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.02亿元,增长11.05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03元、6601元,分别增长2.5%、5.7%。连续五个季度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一名。

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京ICP备09013815号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